在进入主题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有一12岁的孩子因病需要手术,假如您是孩子的父母当您面对紧张恐惧的孩子时您将如何安慰或者激励孩子?
我们一起来看看印度前总理
第一句:宝贝儿,手术后做完后会疼好几天的,会非常难受。这一句是坦诚的告诉孩子手术的痛苦是无法避免的.
第二句:谁也不能代替你受苦、挨疼,所以你必须要有思想准备;这一句是让孩子明白,只能勇敢的接受痛苦.因为没人可以替代痛苦.也找不到任何依赖.
第三句:你如果哭或是叫喊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伤口的更加剧烈的疼痛。这一句是教孩子如何坦然接受疼痛的方法,孩子唯一的选择就是必须坚强必须勇敢.
通过母亲引导的结果是:手术后,孩子没有哭,也没有叫.勇敢的忍受了手术后的一切痛苦.这故事其实就是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它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战胜挫折,以培养孩子的一种耐挫折,并对挫折逐渐具有免疫力的教育。
人生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也是孩子成长中必然要发生的,那么挫折教育就应该成为孩子的必修课。曾有一家长问过我,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是否有一种既能让孩子感觉不痛苦,又能让孩子听话不哭闹的方法?我的回答是:假如世界上真有这样的方法,也不可取。因为生活中除了幸福,更有许多的坎坷。唯有在痛苦和挫折中才能历练出孩子承受挫折的品质。所以当痛苦和不幸不因我们意志转移的时候、不可抗拒的时候,我们只有也只能抓住机会,来培养孩子独立的抗挫能力,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生怕孩子嗑着碰着,担心孩子受半点儿的委屈,处处为孩子撑着保护伞,势必让孩子在面临生活风浪的时候束手无措。当父母不能再为孩子撑保护伞的时候,孩子能做什么?孩子又能面对什么?又是多么的危险呢?
我们现在回到开始的时候,那位家长的提问: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还有机会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吗?我要说的是:我们现在很多家庭的生活条件是很好,但挫折教育的机会却不少.比如:
在医院,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满脸恐惧、浑身发抖、几近绝望的样子,听着孩子世界末日般的哀求“妈妈,妈妈,我怕,我怕,我不想打针。”假如打针的是您的孩子,您会如何来处理呢?
您是选择像
幸福是一种外在的状态,更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在这样一种常常不如意的情况下,依然想保持一种内在的幸福感觉,自然需要在挫折面前练就一番刀枪不入的本领。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道破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而如何进行挫折教育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事儿,孩子在学步期间和刚刚学会走路的这一阶段,都会因为走路不稳当而常常摔倒.我们是否发现,有些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继续高高兴兴的接着玩;而有的孩子却大哭特哭,父母抱他起来,百般劝慰都止不住他的哭声.大家觉得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对跌倒有两种态度?
我们先来分析是谁让孩子大哭特哭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如果孩子是因为走路不稳当而摔倒是不会受伤的,但有的父母却因为心疼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孩子一摔倒"啊呀,宝宝摔疼了吧?快让妈妈或者爸爸瞧瞧.真可怜."这些行为和语言实际上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它给孩子传递了:摔倒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而且孩子还知道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有了特权.他可以理所当然的撒娇.所以他哭个不停。
我发现很多家长有这样一种观念:孩子小不懂事儿,我想这种观念应该修正一下.因为几个月大的孩子就已经具有了一种模仿的能力,他们会模仿成年人的情绪,或者说,成人的情绪对他们有很强的感染力,小孩跌倒,其实他们自己没觉得怎样,但看到父母一副很担心的样子,就引起了他们的恐慌,于是他们就开始哭.接着父母再一安慰,这下好了,这就更强化了孩子的哭闹行为.从此孩子会形成一种行为模式:我跌倒,我就要哭,只要我哭,肯定就有好处.而父母却误认为是孩子无法承担痛苦.这样的亲子互动是对孩子非常有害的.采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他会对自己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对付一切。
那我们接着来分析跌倒后自己爬起来,继续高高兴兴玩的孩子.这类孩子的父母的做法大多是这样的.当孩子不慎摔倒的时候,在很多场合下,父母都不会主动去搀扶孩子,他们会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宝贝儿,你真勇敢,跌倒了也不哭,自己站起来,你能行,你是好样儿的。”孩子就这样一次次从父母的激励声中站起来。这样的孩子就从跌倒这件小事当中学会了独立的能力,并逐渐明白,他无法永远依靠父母或是别人,他必须要靠自己.
所以,通过我们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孩子受到伤害,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即便孩子大哭刺痛了你的心,你也应该明白,如果孩子遭受痛苦和挫折的时候从父母身上得到了过分的安慰和同情是对孩子的伤害.我们只有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去过分的同情和安慰他,才能让孩子逐渐明白:面对痛苦和挫折,不要首先想到求助他人,而是要学会忍耐和面对才是正确的方法.日复一日,孩子就会慢慢的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性格.
除了孩子摔倒,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教育机会.比如,一两岁的孩子在玩玩具时,因为他们的精细动作还没有完全发展好,有时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像不能把某部件放到该放的位置,不能让他的玩具发出声音,打开的瓶盖盖不上,一时拿不到他想要的玩具等等,我们做父母的都知道,当孩子发生上述情况的时候。孩子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哭。
我们不能责备孩子,这是孩子的正常反应,关键是家长怎么教孩子面对困难.如果家长每次一听到孩子哭就去替孩子做好了,这样做的害处是什么呢?即便是这样的小事,日复一日,不断重复,就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一碰到困难就一味的想让父母来帮自己解决.而不愿意也不想尝试着自己去解决.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首先给予孩子一定的指导,并在精神上鼓励孩子.比如,孩子盖不上盖子,您可以用一只手握住孩子拿盖子的手,然后让孩子稳住另一只拿瓶子的手,帮助孩子盖上.当盖上瓶盖的时候及时鼓励:“宝贝儿,你看,不是盖上了吗?”如果某些孩子是急脾气,做什么事儿,一两次不成功后就大哭,乱摔东西,这时候家长就应该采取视而不见的方法,等孩子平静的时候再去帮他.几次以后孩子就会明白,想让玩具熊唱歌,乱摔东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有平心静气,多尝试,才会有结果。当然,另一面,如果某些动作的确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力所不能及的,在孩子尝试了几次后,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满足一次,最好是让孩子感觉是他自己做的,这样可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否则,如果让他一直体验失败,有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无助感而自暴自弃.取得成功和体验失败之间的度,需要家长结合孩子的能力和性格来把握.
回顾我们自己的成长历程,您会发现人生其实是一场与种种困难战斗的漫长战役。其中有一种最值得喝彩的人生,就是在艰难困苦中依然能够岿然不动、昂首阔步的人生。
我们也许听过很多关于很多名人怎样战胜挫折的故事,这里有一个印象特别深的故事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他特别不幸,小的时候,就患了骨结核,因为家里穷,他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小小年纪便成了残疾。因为残疾,刚懂事的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那时候,很多人对走钢丝充满了神秘感,他的母亲为了鼓励和帮助他,特别把他带到了钢丝训练场地。因为他母亲打听到“钢丝特技团”招进了一个小学徒。
母亲带着他耐心地看教练如何教小学徒走钢丝。开始,钢丝悬在空中不高,但小学徒在练习的时候,总是没走几步就掉下来,反复练习还是如此,最后沮丧地坐在地上。教练走过来,拍拍小学徒的肩膀说:“掉落,是走稳的先决条件。”小学徒听了教练的话,又重新爬上去练习。教练在旁叮咛着:“走,不停地走,直到你忘了那条钢丝的存在,忘了掉落这件事,你就算真正学会了。”
母亲带着他看了几天后,他终于悟出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此,他开始配合母亲,在母亲的帮助下练习走路、做体操。再苦再累他也要完成自己制订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他带来的不便。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
后来,他在学习和工作中也发扬这种精神,每遇到困难和挫折,他就想到那个学走钢丝的小孩和教练对小孩说的话。他知道他们平时看到面带微笑走钢丝的神秘高难度动作都是像小孩那样“走,不停地走”而走出来的!最后,他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他就是奥地利著名科学家---罗伯特·巴雷尼。罗伯特·巴雷尼用“面带微笑走钢丝’’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的意外和坎坷,最终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是的,人生处处充满意外。但是,只要我们像练习走钢丝一样,带着微笑、抬头挺胸,掉落了重新再站起来不停地走,我们就会走出灿烂的人生!
所有类似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早一些让孩子懂得,困难和挫折是人生中珍贵的礼物,当它们到来时,勇敢面对,而不是逃避。这样,孩子便会早一些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孩子以后的人生便会少一些悲哀和无奈,多一些壮丽和精彩.
当然,父母也不用刻意去让孩子吃一些不必要的苦.真正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懂得如何教给孩子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正确态度,以及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正确方法。其实,细心的父母如果善用许多孩子在生活中碰到的小小“挫折”,更贴切地说是这样那样的“不顺心”,就可以很好地让孩子懂得幸福快乐的人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健康心态。
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机会,比如:当孩子考差时、当孩子遭到误解时、当孩子受委屈时、 当孩子缺少朋友时,都是很好的教育机会。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尤其对于独生子女的父母而言:当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考验的往往不是孩子的勇气,而是父母的勇气。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做最有勇气的父母。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