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指导师指导家长中需注意教育的细节(王蜀云)1

16年前 [09-10 21:21 周三]

孩子行为后的真实含义

也许由于我们生活的环境或是由于我们所受的教育,往往在我们的思维中,有时是这样,似乎一个行为只有一个意思或者一个行为就只有一个原因.这样的思维叫线性思维.象我们很多考试的题目一样,答案是唯一的。那么同一个行为,是不是就只有一个意思呢?其实生活远远比我们的考试要复杂的多,生活中的很多行为代表的意思不是一个线性思维可以解释的我们得注意或领悟教育中的种种细节我们才能有效的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网络咨询案例,看看指导师是如何在细节上让家长恍然,让指导有效而精彩的?

家长:

我们这里下雪了,呵呵,今天堆的雪人,就堆了那一个,雪铺的不厚,玩了一个上午,今天我也没睡懒觉了,中午雪就化了,我们这里难得下这么一场雪啊

指导师:

哦,能及时抓住这个体验的机会不错啊,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新鲜的事物呢。

家长:

嗯,几乎家家户户的孩子都出去了,到处人山人海的,比过节还热闹呢

指导师:

那孩子玩的怎么样啊

家长:

很高兴的,一起玩的还有孩子的一个女同学

指导师:

那这两个孩子是在一起玩儿吗?

家长:

嗯,是在一起玩儿。不过,这个女孩子要文静些,不喜欢闹,堆完雪人后我家孩子扔雪在那孩子身上,那孩子不高兴,我家孩子觉得不过瘾,就和我打雪仗,打的时候,我家孩子又把雪扔过去,打那孩子。那孩子就“别扔我,烦得很。”我家孩子就不再扔她了

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到这儿的时候,家长对另一个孩子作出了一些判断:文静,不喜欢闹。判断的依据是:“我家孩子扔雪在那孩子身上,那孩子不高兴我家孩子又把雪扔过去,打那孩子。那孩子就‘别扔我,烦得很。’”

那么家长的这一判断到底准不准确呢?孩子的天性都是喜欢玩儿的,可是小女孩儿为什么会不喜欢和小男儿打雪战呢?我们接着再到咨询中来寻找答案。

指导师:

孩子不高兴,这个时候你说了什么呢(继续深入的了解,尽量用问题来引导家长把当时的场景重现,这样更有利于下一步的指导)

家长:

我说,儿子,我们来打雪仗吧,你的同学看我们玩得高兴,就会一起来玩了(这时候我们要分析出家长这样说,对于孩子的引导有无益处?有没有更好的引导方法,并给家长一些建议?)

指导师:

如果我是你,我会先认可孩子:“宝贝儿你的同学不想玩,你不去勉强她玩儿而是尊重她的意见很好啊妈妈和你一起打雪仗吧。”这个建议让家长有所感悟;原来孩子的优点是需要不断肯定才能形成好习惯的。

家长:

哦,我如果这样说的话,就能孩子知道自己在这点儿上做得对;以后就知道怎么做了。

指导师:

是的,考虑到了别人的感受,而且被人拒绝了也不生气,是应该认可的,你说呢

家长:

嗯,是啊.因为以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过,他和另外一个女孩子一起去游泳,他泼人家的水,把人家弄哭了。人家孩子的妈妈就不高兴,把孩子带走,不和我家孩子玩了(这又是一桩和打雪战相类似的事件,说明这位家长的孩子经常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这次是用水泼别的孩子,对方哭了;对方的妈妈也很不高兴。同时,是不是也说明了这位家长的孩子这类似的行为并不受欢迎?但家长似乎还没意识到,仍然在用线性思维,来考虑问题,她没觉得自己孩子的行为那儿不对,只是因对方的表现,一味的认为是因为对方不喜欢玩儿才生气,不喜欢玩儿才哭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引导家长意识到自己孩子的行为不受欢迎呢?)

指导师:

你看,我们是不是可以来这样设想。如果你是那个和你孩子同班的女孩子,你在专心的堆雪人,忽然有人把雪扔在你的身上。你会什么感觉?(与小女孩换位思考)

家长:

我也会很不高兴的。

指导师: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你不高兴的呢?

家长:

我想,我在专心堆雪人,忽然有人扔雪过来,吓到我了;所以我不高兴。

指导师:

嗯,是吓到你了,你才不高兴的,那说明你不高兴并不一定是因为你不喜欢打雪战,对不对?

家长:

哦,对方不高兴,哭了;不一定是别人不想玩,是因为突然的动作惊吓到了

指导师:

在这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来考虑一下自己孩子的感受,因为在自己孩子扔对方小女孩儿的时候,毕竟这个小女孩反感了,这样同样自己孩子不愉快的感受,可是如果的话,自己孩子的期望怎么满足孩子想玩雪,打雪帐啊

家长:

应该怎么办呢?我想,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想怎么就能怎么的啊

指导师:

如果是你我会这样和孩子说:“宝贝儿是不是想和同学玩但是你打过去了,同学不高兴了,你是不是也感到有点失望呢?”(这一建议让家长提出了疑问)

家长:

但是,感觉这样反而暗示了孩子,本来同学不高兴,我家孩子也并没有表现出来失望 (针对这一疑问,我们得有一思考,这位妈妈为什么不愿意正视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的感受呢?)

指导师:

    你是不是觉得孩子不说就是没有感受到呢?其实这个想法并不一定对孩子有利,因为孩子的行为明显的引起了别人的反应而且比较剧烈的反映,那么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来说是不可能没有感受的。我们自己的孩子感受到的应该拒绝了。如果一个孩子连这个都体会不出来,那就不太好了。而孩子没表现出来是因为孩子更多的被感兴趣的事情吸引很快的把感到的拒绝暂时忘记了或者转移了,这个在小孩子的身上很容易做到觉得你是不是因为担心孩子会受到伤害,所以故意不去理会别的孩子的感受还有自己孩子的感受

家长:

    嗯,现在想想确实是这样的。那我该如何与孩子交流?(家长希望获得更具体的帮助)

指导师:

接着我们要告诉孩子怎么来做才能让小朋友喜欢和他一起玩儿:"宝贝儿,如果我们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时候,突然有人扔雪到你身上,你也会被吓到的对不对?小朋友不是不喜欢和你玩儿,而是因为你吓到她们了,所以即便她想玩,也因为她生气了,不和你玩了。以后我们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的时候,我们就先问问他们,他们愿不愿意打雪战,如果愿意,大家就可以一起高高兴兴的玩了,对不对?”

家长:

谢谢老师,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做得那么好。

   

    在这一案例中,家长的思维中就明显的带有线性思维的痕迹她在考虑小女孩对扔雪在她身上表现出的反感时,判定是小女孩儿不喜欢打雪帐,所以才对她的孩子雪的行为反感。那么还可以不可以别的解释呢?同样的,她的儿子在游泳时向一个同在游泳的孩子泼水,把这个孩子弄哭了,别的孩子是不喜欢玩相互泼水的游戏吗?也不一定的对吧?

母亲这样判断别的孩子的行为,其实还有一个隐藏在这个妈妈的潜意识中的想法。就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伤害或者被批评,妈妈在无意识的保护自己的孩子因为如果自己的孩子突然雪到别的孩子身上,别的孩子因为被惊吓而哭,或者拒绝了自己的孩子,那么自己的孩子会感到挫折,心理也不会好受。并会受到指责或是承担责任。如果是对方不想玩,这样这个女孩子烦躁的原因就不是自己的儿子导致的,责任也就不用自己的孩子承担了。我们如果把父母的潜在意识考虑进去,给予引导,那么指导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更能让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和建议,也才能达到我们指导的目的。

   我们在指导家长的时候,如果能把握住细节,详细的向对方解释我们的发现,是很容易让对方接受并认同我们的建议的。下面是我在中华家庭教育网八群中的一个咨询,提供给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了之后,再来做一些讨论。可以吗?你们可以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