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应该培养孩子形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转)

15年前 [02-14 11:22 周六]

应该培养孩子形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人之初的耕耘,就不会有日后的硕果压枝。

在孩子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举止言谈习惯等习惯中,学习习惯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人的一生中,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只有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人,生命才能放出异彩,才能在事业上不断获得成功,在生活上才脱离低级趣味。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说明,人的生命价值的表现,往往开始于学习的比赛。谁学习得好,较多地占有一些前人的智慧成果,谁就有可能使理想如愿如偿;谁学习得不好,尽管理想可能比别人更雄奇壮丽,也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幻影一片而已。古语云: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始见奇。足见古人对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作为现代学生应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通过对卞迁一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1.热爱学习

热爱学习的实质就是明确学习目的。世界像一个有声有色的大舞台,每个人都将以某种身份登上这个大舞台,扮演一个或悲或喜、或美或丑的角色。这不是毫无规律的偶然,而是必有前因后果的。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如果热爱学习,并终生求学不倦,那么他的一生将是绚丽多彩的,或者说,他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将能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人的少年时代对人一生的作用,好比高楼大厦基础部分的作用。一个人如能从小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就等于为自己的一生打下一个良好基础,使人生充实,使人生幸福。卞迁学习能够如醉如痴,其最根本原因就是他十分热爱学习,把学习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

2.勤学苦练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可见,在读书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学者亚当·斯密说过: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马克思在引用了这句话后接着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历史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一个人的成就如何,并不主要取决于先天所赋予的才智,而是取决于在漫长的人生中能否做到勤奋学习、刻苦攀登。国外一些人才学家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在世界上所有科学成就中,国外一些人才学家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在世界上所有科学成就中,由那些天资聪明、少年时代就异常早慧的人取得的约占5%,而另外95%的成就,都是由少年时代并不十分聪明但却能刻苦勤奋学习的人取得的。这正像爱迪生所说的那样: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总之,勤奋出智慧,勤奋出成就。勤,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可贵的美德,更是一种应当养成的习惯。如果说卞迁学习成绩优异的话,这主要来源于他学习异常勤奋,并不能说明他比别的孩子聪明;一些孩子学习成绩暂落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勤奋程度远远比不上卞迁。卞迁最可贵的是,他的勤奋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暑往寒来,始终不渝。这种坚韧的毅力是比较少见的。当然他很注意自我调节,情绪烦躁的时候是不多的。

3.善于思索

善于思索就是在读书时善于动脑筋。关于这一点,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俗话说:吃饭要细嚼慢咽,学习要深钻细研细嚼出滋味,细想出智慧。为什么有的同学读书很有成效,有的同学却收效甚微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是否善于思考。这里所说的思考,主要是指读书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对于书本中的知识和道理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善于思考的人,往往还能从无疑中见疑,从理所当然中发现并非如此,甚至由此而引申出新的认识。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思考不但能促进理解,而且能增强记忆。所以读书时养成善于动脑思考的习惯,实在是大有裨益的。

有的家长也许会说,自己的孩子学习异常刻苦、认识,但是学习成绩就是提高不了。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也确实存在一部分这样的学生,他们十分热爱学习,且异常勤奋,但是成绩总是徘徊不前。这其中的原因,其一是孩子不善于思考,学习质量较低;其二是学习方法欠佳,没能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卞迁在这两方面都做得比较出色,同样的时间学习,学习同样的知识,他理解得透彻,学习质量高,学习效果好。

4.讲究方法

古人云,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这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学习当然也是如此。关于这一点日本学者田崎仁就曾指出:学习方法上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学习就会事倍功半。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的确发现了一些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诸如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一会儿坐着,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找东西,一会儿又沉醉于幻想之中;有的在不适宜的时间里学习,如在深夜里还亮着手电边听歌曲磁带边看书等等。这些对于提高学习成绩都是十分不利的。

那么,对孩子来说,应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呢?作为具体学习方法,当然是因人而异的,但前人总结出的共同经验,则是普遍应当特别注意的。例如:

1)温故知新。温故知新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学政》篇,原文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即:经常温习过去的知识,就可以不断得到新的知识,也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温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复习。德国哲学家狄慈根在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时曾说过重复是学习的母亲,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复习的方法很多,既可以从头至尾地重读或重点重读,也可以默想书中的主要内容,还可以用联想的方法,把所学的知识与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等等。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要我们能注意持之以恒地复习,就一定会尝到甜头。

2)如切如磋。学习应多和别人研究讨论,集思广益。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多与人讨论,才能克服自己孤陋寡闻的缺点,古人学习提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换言之,学习要像玉工雕琢玉器似的。多花一点功夫与别人一起切磋,相互取长补短,从众人的思考中找到精辟所在,是大有益处的。

3)吟诵相间。朗诵和吟咏,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之一。朱熹的读书六法中,第二法是细读精思,第三法是虚心涵咏。陆九渊写过这样的诗句: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民间谚语说:读书要常念,种地要常耪;三日不练不顺手,三日不念不顺口。由此可见朗诵和吟咏的作用了。心理学家认为,朗诵和吟咏的好处,首先在于能帮助记忆,其次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另外,还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是有一定道理的。

5.持之以恒

清代扬州画家郑板桥,以画竹著称。他画的竹虽着墨不多,寥寥数枝,却形神毕备,巧夺天工。他曾为画竹作诗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也说明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而要功夫深,就必须持之以恒。俗话说: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恒心,是一切成大事者的特征。谁有恒心,谁就能锲而不舍,谁就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作为学生,读书学习时,切不可存侥幸心理,企图一蹴而就,而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6.态度虚心

虚心不仅是读书人必备的一种美德,也是成就事业的一个保证。古人说: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人类的知识是极其深广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本在知识宝库的面前自满自足呢?有人说,有知识的人从不炫耀自己,喜欢炫耀自己的人必定无知。确实,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对学习不抱虚心态度的人会有多少成就。毛泽东同志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即使开始时取得了一点成绩,如果以后骄傲起来,成绩也会越来越少,以至再也见不到成就。

7.善于创新

治学之道,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可谓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才能对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古代学者无论是自己治学还是教人为学,都很重视创新的精神。

子虽然声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他并不主张盲目地信师泥古,而是主张在牢固地掌握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如上面提到的温故而知新。他还承认后生可畏,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春秋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墨子,提倡积极的创新精神。他说: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这就是说,不仅要继承古代文化的精华,还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害,推进社会的发展。

王充是一位反对信师是古颂古非今的著名学者。他首先批判了惟师、惟书、惟古的盲目迷信的不良学风,指出盲从限制了人们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发展。他主张用怀疑批判、思考创新的态度去从事学习。他说: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就是说,在学习时,不怕无才能,就怕不敢距师、问难。如果不问难、批判和创新,死记教条,虽读书千篇,也只能是鹦鹉能言之类,毫无价值。

古代学者们的以上思想告诉我们:学习既不能凭主观臆测,又不能拘守旧学、惟书惟上,而应独立思考、有所创新。只有把学习与独创、批判与继承、推陈与出新结合起来,才能学有所得,攀登学术的高峰。古代学者们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对处于当今这个处处需要创新、处处追求创新的改革时代的学生来说,更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际上创新并不难,平时学习对问题提出一种新见解,找出题目的一种简便可行的新解法,这就是创新。只有有了这种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日后才有可能进行发明创造。卞迁的可贵之处就是不惟书、不惟上,敢于怀疑旧观点、提出新看法、开拓新思路。正是有了这种态度,才使他的学习不断深入。

8.注意小事

许多有关学习的小事,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学习时姿势的正确与否对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在写字、看书、听讲等方面的一些不良姿势,诸如写字时眼睛离纸面过近或把头枕在桌子上;边玩边看书或躺在床上看书;听讲时抓耳挠腮、左顾右盼等,一旦形成习惯,则不仅会影响学习效果,也会影响身体发育。至于爱惜书籍及纸、笔等文具用品,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把书籍和各种文具归拢好,把第二天上学要带的东西放在书包里等琐碎之事,也要做得有条有理。有句外国谚言说:喜欢条理吧,它能保护你的时间和精力。的确,在这方面养成有条有理的习惯,不仅可以使一个人的生活富有节奏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有助于激发起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有助于身体健康成长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