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大家能牺牲休息时间来参加关于家庭教育讲座,说明您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视。首先向大家做个调查:在座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请举手,希望孩子将来超过自己,生活得更幸福的请举手。
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从刚才的调查可以看出,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个幸福的未来。是呀,如今我们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人成才了,就是家庭100%的成功,否则,就是100%的失败。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并最终成人成才呢?家庭教育是关键。也就是说首先不能让孩子输在家庭教育上。也许有的家长朋友会产生疑问:家庭教育真的有这么重要吗?请听这么个例子:
200年前,在美国的康乃狄克州,有一个叫嘉纳塞·爱德华的人,自他开始的八代子孙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其中有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20多位上下两院议员、13位大学院长、14位创建了大学或专科学校,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18位报社、杂志社的主编或负责人、80多位文学家,100多位牧师……。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竟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而同时代,同样在美国,居住在纽约州的有一个叫马克斯·朱克的人,自他开始的八代子孙中却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个酒鬼……。
同时代的、同国度的、同样繁衍了八代的家族,为什么会有如此迥异悬殊的差别呢?导致他们结果不一样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拥有不一样的始祖:嘉纳塞·爱德华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著名神学家、道德家和哲学家,他非常重视自己的修养和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而马克斯·朱克则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他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
从中可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也是终身教师。所以孩子教育从家庭教育起步。
北京曾按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好、中、差划分,对680名初中、小学生的家庭进行过调查,调查内容是“在校表现与家庭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家庭教育水平很好的,其孩子在校表现优等生的占95%,基本没有后进生;
教育水平一般的家庭,其孩子在校为中等的占2/3,并有15%左右为后进生;
教育水平不当的家庭,其孩子在校为后进生的却高达85%,几乎没有优等生。
上面所说的似乎距离我们比较远,那么我们看看生活中的现象就明白了:为什么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会有明显的差别?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一点比较明显,就是家庭教育的不同所致。过去在学校有这么一种被人们当作笑话说的现象:面对“问题学生”,中学老师指责小学老师没把学生的习惯培养出来,以致到了中学纠正不过来;小学老师觉得很冤枉,说是问题在幼儿园,这些孩子入学后习惯就不好,怎么纠正都没用;幼儿园的老师也觉得冤枉,有的孩子从入园那天表现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坐不住,不听话……很明显,问题在家长那里。现在看看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有。我们都知道,学前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承担主要养育责任的是谁?就是我们家长。
讲到这里,不知在座的家长朋友是否赞同我的观点: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大于学校教育,更大于社会教育。(赞同的请举手)
二、 怎样进行家庭教育。
既然家庭教育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是转变观念。可以说二十一世纪,家长的观念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如果你的观念都不超前,你的孩子将来怎么成功呢?为了便于大家记忆,我讲个《猫抓老鼠的故事》。
有一天,猫追一只老鼠,这只老鼠迅速跑回洞里去,没有被猫抓住。其它老鼠很敬佩这只老鼠:“哎呀!你到底是经过锻炼,现在连猫都抓不到你了。”这只老鼠很得意。猫在外头气得喵喵直叫,叫了半个小时,猫不叫了,又等了一个小时,外面没有声音了,其它老鼠就跟这只老鼠说:“猫已经走了,现在我们可以出去了。”这只老鼠说:“不能出去,现在猫的技能也提高了,不能上它的当。”它们就没有出去。结果又等了一个小时,外边传来了狗的叫声,这只老鼠说:“现在可以出去了。”为什么说狗叫了就可以出去了呢?因为通常狗跟猫是不在一起玩的,狗在猫就不会在。而且俗话说,狗抓耗子多管闲事。于是,这只老鼠就带着其它老鼠出去了。没想到,刚刚一出老鼠洞就给猫抓住了。老鼠想,我死是死定了,不过我要问问这只猫是用什么计谋抓到我的。你看这只猫怎么说的:“都什么年代了,21世纪了,我不换两招我哪有饭吃,我多学了一门外语就成功了,那个狗叫是我学的。”猫为了求生存都会改观念、换手法。人的教育不与时俱进能行吗?因此,我们必须清除头脑中那些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我们要转变哪些观念呢?
(一)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家长是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人。
我们大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过于倚赖,而忽略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发挥的作用。孩子入学时通过各种关系挑选班级,平时孩子在家不听话了给老师“告状”,都是这种观念意识的反映。
我们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承担着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这是由血缘关系所决定的,这一点不言而喻。而客观现实也要求我们家长承担起这份责任。首先,孩子能否成才,关键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但是,社会好不好你是不能把握的,学校老师怎么样你也不一定能左右,你唯独对你自己是可以完全把握的,所以你不能把自己孩子这个宝压在别人身上。只要你的教育方法好,你的孩子无论碰到什么样的老师都不会差,碰到好老师会更好。
其次,现在社会上不良风气越来越多,光靠一个老师也不可能保证每个学生都不受不良风气的侵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家长如果还是按计划经济下的观念,认为把孩子养大就行了,把教育孩子的事全部交给学校,这样肯定教育不好孩子。
第三,如今班级规模大,每个班学生多达六七十个,一个老师不可能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学校的工作重心是学生的学业,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等方面,家长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这么一个《一位母亲培育出清华学子》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
孩子上学了,作为妈妈,哪个不希望听到来自学校的好消息。然而,每次家长会,都令她失望,因为人家都有一个聪明乖顺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却愚顽不化。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个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途中,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她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教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舒展开来。她甚至还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递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故事说得很简单,而母亲在培育孩子的整个过程中,曾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如果不是由于母亲对孩子始终充满信心,进行耐心的帮助鼓励,哪有孩子的今天?
因此,我们家长不能老抱着过去的传统观念,不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师身上,对学校的期望值不能太高,你要主动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二)家长要做孩子的朋友。
(互动: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孩子有了什么烦恼愿意向你倾诉吗?)现在许多家长都感到孩子和自己的话越来越少,与孩子沟通越来越困难。造成这种亲子关系不融洽的原因比较复杂(以后我们要做为一个专题来讲),其中与我们家长没把孩子摆在与自己同等位置有密切关系。在许多家长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习惯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要求子女,子女对父母的话要绝对服从。因而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不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教训的口吻说话,有时心情不好的时候,回到家里还会拿孩子出气,这样孩子怎么可能会把我们当朋友?所以最终孩子成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要想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接受你的教育,就必须改善这种不正常的关系。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说过:好的关系胜过一切教育。特别是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开始进入青春期,青春期被称之为家长与子女“最艰苦、最难相处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情绪最不稳定,你说东,他偏向西,常常容易做出一时冲动,不计后果的事。本学期开学一周内,上海连续发生4起中小学生跳楼事件。(覃瑶的故事)
因此我们做家长的更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和教育方法。当孩子与你顶牛时,你应保持冷静,做出让步。可采用闭上眼睛,数数,做深呼吸,或者离开现场。(互动游戏)生气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因为这时候最容易冲动,说出过激的话,做出过激的事。
(三)要理智科学地爱孩子。
如果我问你爱自己的孩子吗,你肯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爱”。您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毫无疑问的,高尔基就说过: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有的天性。但是你会爱自己的孩子吗?也许有的家长朋友会觉得不可理解:爱孩子还有什么会不会的?我们确实有家长不会爱孩子,有好多时候是名曰爱之,实为害之。就是说因为我们的一些错误做法,表面上看是爱孩子,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一是溺爱。(互动:早上叫孩子起床,叫一遍的家长请举手。)叫孩子为什么要叫好几遍?就是因为你一开始时,叫了一遍,孩子没起来,你就不忍心再叫了,觉得孩子睡得晚,太累了,太困了,就让他再躺一会儿吧。就这样养成了习惯,你不叫三五遍,孩子不起来。
许多时候,我们买了好吃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孩子。一开始孩子会很懂事地举到你的嘴边给你吃,你通常会怎么说、怎么做?大多数爸爸妈妈会说:宝宝乖,爸爸妈妈不吃,这是给宝宝吃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这样的意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应该都是自己的。
对来自孩子的要求,不论是否合理,我们都一概满足。觉得自己小的时候亏欠太多,现在条件好了,不能让孩子再像自己当年那样艰苦了。有时虽然也觉得要求不合理,不想答应,但经不住孩子哭闹或软磨硬缠,还是满足了孩子的愿望。
类似的种种溺爱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任性,觉得你为他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不会与他人相处,不懂得回报感恩。
所以,为了孩子健康地成长,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我们得学会理智地爱孩子。在爱孩子时用“后娘心”。
二是有条件的爱。我们不少家长常说的话是:儿子,你要好好学,如果这次你考到班级前10名,我给你买……。这表面上看你是在借此激励孩子,也许这种激励也见到了效果,但孩子从中感受到的是什么呢?他并没有感受到您的爱,他只知道这贵重的东西是他用考试成绩换来的。另外,这也不利于孩子形成长久的学习动力。
我们爱孩子,就应该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包容孩子,不能孩子听话了,考试成绩好了,就喜欢,否则就恨得责骂、甚至殴打。这种变化不定的态度,很可能让孩子形成扭曲的性格。
(四)要重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提到素质教育,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琴棋书画等特长培养,其实远不是这么简单。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素质”的偏差。这是极不符合人才的成长发展规律的。要想让孩子真正成才,就应该重视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先说德育。我们所说的“德”,并不单纯指思想先进、品德高尚,更多地是指做人的基本素质。我们常听人说一个人只有先成人,才能谈得上成才。所谓的成人,就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备基本的做人的品格和素养。现在流行着这么几句话: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由此可见德对一个人能否成才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德才兼备”,而不说“才德兼备”就是这个道理。
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不是靠说教就行的,最好的方法是父母做出表率。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你平时的一言一行,都在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浸染。孩子是家长的影子,他有什么良好的品性习惯,是家庭熏陶渐染的结果;相反,如果孩子有什么不良的言行举止,是不是也得从家庭找找原因呢?(如有的家长经常当着孩子发泄不满、说些家长里短)(河南地方戏《拉荆笆》的故事)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也要跟上时代,如果用陈旧的传统的做法,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妈妈带女儿看《白毛女》的故事)
中国的妈妈和美国的妈妈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大的区别。讲个《分苹果》的故事:中国的一位妈妈拿来三个苹果要分给三个孩子,这些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其中的一个又红又大的,大儿子心里很想要这个大苹果,刚想说:“我要最大最红的那个。”这时当弟弟的抢先说出了大儿子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大儿子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大儿子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励给他。从此,大儿子学会了说谎。因为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只要撒谎就能得到最好的东西。因为他说谎得到了他想要的苹果,以后他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他不择手段,十几年后他被送进了监狱。
美国的妈妈是怎样分苹果的呢?美国的妈妈拿来三个苹果分给三个孩子,红红绿绿,大小不同,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孩子们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谁都想要它,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个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美国的妈妈培养小孩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这样教育她的孩子,她的孩子最后成了白宫的重要官员。
再说智育。我们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这本没错,却不知道抓孩子学习,不是辅导孩子做作业,而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指导孩子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互动:当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向你请教,而且你也会做时,你会怎么做?)杭州市做出规定,不准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一是现在的学习内容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做题的要求和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家长讲的和学校学的不一致,这样容易造成混乱;二是孩子在你的搀扶下学习,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一位母亲辅导孩子的故事)(南阳一农家培养出三个博士生的故事)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得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做好表率。(互动:家中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的请举手,家中藏书500册以上的请举手。您有读书学习的习惯吗?)有的家长却不注意这一点,孩子放学回来了,自己一边和朋友搓麻将,一边猜拳行令,一边要求孩子“赶快去写作业”。这样的环境,孩子能安心学习吗?有的父母,自己从不摸书本,却要求孩子喜欢读书,这怎么可能实现?我建议咱们做家长的,在孩子进门之前,关了电视,拿起书本。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你就装,习惯都是装出来的,等你装上一段时间,你也就喜欢读书了。
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以后我们将做为一个专题来讲。在这里先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让孩子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学的学习任务很重,学校把学习方法指导已列入教学内容,家长要积极配合。一般强调五个环节:①预习,②听课,③笔记,④复习,⑤作业。
再说体育。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做过调查,结果很不理想,与以往相比有明显的下降。我们的学生体质弱的比较多,体育课、运动会上剧烈活动后有异常反应的学生不在少数。这和孩子平时缺乏体育锻炼有密切关系。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豆芽菜和肥胖儿越来越多。强健的身体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能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再说美育。现在新潮的东西层出不穷,孩子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新事物很感兴趣,接受得非常快。但他们缺乏辨别好坏美丑的能力,很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影响到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这就需要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在引导时要注意方法,只能疏,而不能堵。一位校长引导学生的事例对我们会有所启发:
学生迷恋通俗歌曲,迷恋歌星,天天唱悲哀的歌,唱那些爱得死去活来的歌,学校总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办法去说服学生。后来发现好几位唱通俗歌曲的港台歌星都是在四十来岁就自杀或病死了,就引导学生:陈宝莲跳楼了,张国荣也跳楼了,邓丽君死了,梅艳芳死了,陈百强死了,罗文也死了,为什么他们都如此短命?因为他们唱的通俗歌情调悲哀的比较多,歌手们要赢得观众的掌声,就要用心去唱。这样这些明星天天唱,就天天悲哀,天天忧伤,天天迷惘,把心肌给唱伤了,把心胸给唱狭隘了,碰到一点事就想不通。而我们许多著名的唱民歌的歌唱家,像郭兰英等,唱“一条大河多宽广”,全部是积极向上的歌曲,一唱唱到80岁,现在还在唱。
这些道理学生都很认同,他们感觉是不能再唱这种歌了,纷纷要求学校多买些快乐的歌来播放。
最后说劳动教育。(互动:在家让孩子做家务的请举手)这一点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在上个世纪末,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做过统计:美国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仅为0.2小时,即12分钟。2002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也发现,独生子女平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11.32分钟。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孩子家务劳动时间要少得多,甚至只是美国的零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按说劳动应多于发达国家,却为何出现这么一种状况呢?最根本的就是观念问题。许多家长经常对孩子说这么一句非常典型的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其含义是分数决定命运,一切为了考试,什么道德呀、体育呀,都算不了什么,劳动更是不必提及的事。那么,我们来看看孩子是否需要劳动,劳动对于儿童成长有何意义?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威特伦花了40年的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结论是:从小爱劳动、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多2倍,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充实美满,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所以如果您想让孩子比别人早成功,你就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劳动意识的培养。
三、怎么改变观念。
我们要想让孩子成才,不让孩子输在家庭教育上,就要转变观念,而观念的转变不是听这么一次讲座就能解决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实现。(展示名人名言)
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做驾驶员容易还是做父母亲容易?连小朋友都知道做驾驶员容易。可是做驾驶员都得先发书学习,参加培训,都要考试发证才能当,可是我们教育孩子,既没有培训更没有考核,最后我们都做了父母。这就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现问题的根源。所以,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那么学什么呢?要学习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习的途径很多:可以上“中华家庭教育网”,这里有专为我们开设的“家长学堂”,也有许多专家关于家庭教育的指导文章,相信您看了一定会大有受益。还可以上中华家庭教育网主办的UC课堂,听专家的讲座,加入家庭教育指导师办的QQ群进行咨询。如果上网不便,您可以找来《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套丛书,每天读上一两篇,也一样会从中受到启发。请您相信:您的改变之日,就是孩子进步的开始。愿您在与孩子共同进步中感受快乐,获得幸福!
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
1、无论你的事业多么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2、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我们自己。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