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长不妨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孩子独立自主性好不好?如果不好,那么您认为是哪里出了问题?或者自己哪里做的不到位,让孩子产生了依赖性和惰性的心理?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许我们意识不到这些举动原本是错误的行为,而恰恰是这些习惯性的生活细节,导致了孩子自幼便缺乏独立自主性的锻炼机会。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有的孩子说,妈妈我帮你洗碗吧!妈妈则连忙推托说:“你快一边玩去别捣乱了,你这么小哪会洗碗啊?洗不干净我还得冲洗刷不说,不小心兴许还得把碗给我打了。”如果家长的话再多一点儿,还会不停唠叨着,这碗可是从哪里买来的,可是花了多少钱等等。家长觉得这是一种得不偿失冒险行为,所以不肯放心和放手地让孩子去尝试,而孩子又何苦呆着没事找这番数落呢?有过一两次的教训后,渐渐就失去帮忙刷碗的兴趣了,潜意识里就会形成一种“我不行,我可刷不好碗”的这种不成文的意识了。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衣等生活技能不用练,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会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都依赖父母的坏习惯,也将导致孩子形成一种惰性心理,遇到问题不肯动脑筋思考,遇到事情也无法独自处理。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与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对其成长非常不利。
现在好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尤其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更是从小就像小公主、小皇帝一样被捧在手心里。睡觉怕他着惊,吃饭怕他噎着……出去玩了也常是“保姆”兼“保镖”,擦鼻涕、整衣服,走路时寸步不离,生怕孩子跌了。这种过度呵护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从何谈起呢?还是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自己多动手,多动脑,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吧!因为孩子一旦失去这种呵护后,则常常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恐慌与茫然。于是,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幼儿在初入幼儿园阶段时总是大哭大闹,很难适应并常常伴有焦虑心理和排斥感了。
当然,也会有部分家长考虑到孩子还小,不懂事,能做的事情不多,能做好的事情更是少之又少,等到孩子大一些了再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就好。其实,即便孩子还无法独立完成某件事或者完成很吃力的时候,我们也应多给孩子提供这样成长和锻炼的机会,从不断尝试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因为有时候我们大人认为很辛苦的事情,可对于正处在好奇心比较浓厚的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也许会是一种乐趣,会带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玩的心态去尝试和学习。
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3岁左右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敏感期。在孩子3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渐渐表现出独立自主的倾向,常会拒绝大人的帮助,想试着自己去做某些事情。在3岁左右孩子要求自己做事是十分普遍的,家长应该把握并利用这大好时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小给孩子树立独立的性格和意识是很必要的,而且是越早培养越好。
那么,我们作家长的该如何去做才能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自主?正确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性的方法又有哪些呢?让我们进行进一步地交流与探讨。
1、抓住孩子独立性培养的关键期
两岁左右是孩子独立性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例如“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等,拥有了自我独立性的意向。也许他们昨天还是妈妈怀里的娇宝宝,事事依靠妈妈,今天突然间要独立,什么都要“自己来!”明明自己做不好,还不让别人帮忙,如果父母仍像以前那样,孩子有时就会发脾气。不了解孩子的父母也许会说:“这孩子怎么变得这么不听话了!”“你还这么小能做什么?”
例如有的孩子想和大人一样,自己拿着勺子吃饭,可父母觉得孩子吃得慢不说,洒得满桌子都是米粒,收拾起来更觉麻烦,为了图省事宁可亲自给孩子喂,渐渐地孩子就失去了自己吃饭的兴趣,任由等在那里让父母来喂了,如果不喂,还不吃了。还有的孩子想自己穿衣服,可家长有时急着出门,看孩子行动太慢,而且也穿不整齐,干脆就自己动手帮孩子穿好衣服算了。这样,家长无形中便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其实,孩子这种最初的尝试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孩子可喜的进步。成人应该抓住这个孩子要独立的敏感期,掌握必要的教育策略与要点,让孩子的独立要求得到满足,以免使孩子遭到拒绝后,失去自我尝试的兴趣和好奇,反而促进过度依赖性的形成。
2、尊重孩子的好奇心,激发探索的兴趣
记得,女儿刚满一周时,几乎路还走不稳,可每次上下楼时她总要挣脱我的怀抱,要求自己扶着楼梯的护栏单独走。我尊重了孩子的意见,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后,陪着她一起慢慢走。当女儿成功地迈出第一步抬头看向我时,在交汇的目光中我看到了她满眼的快乐与兴奋,同时她也从我欣慰而又肯定的目光得到了信心和勇气。于是,没过多久,女儿就能熟练地上下楼了。所以,身为父母我们不但要懂得尊重和珍惜孩子这份初体验的好奇心,鼓励他单独去完成某件事,还要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进行多方尝试,并传授给孩子一些做事的方法和技巧等。
年幼的孩子受生理发展水平的局限,在肌肉力量、动作精确性和灵活性等方面还未成熟,加之生活经验缺乏,虽然做事情时的态度积极,但常把事情搞糟,带来些混乱,会打破家庭原有的生活秩序,这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假如因为孩子做得不好,给大人添乱便不给孩子自己动手,家长全部包办代替,此后孩子会渐渐失去自己做事的兴趣,慢慢养成依赖大人的坏习惯。家长们要知道,孩子的独立自主正是由最初做事失败的经历和教训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和失误。而且通常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所以只有尊重孩子,让他通过不断地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才能加强自我完善的能力。
3、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幼儿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开始。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比如让孩子从自己洗手、洗脸、刷牙开始,逐渐学会自己穿衣、穿鞋系带、大小便等;从自己去洗自己的袜子开始,学会洗、晾晒衣服、收衣服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作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努力和能力被肯定时,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孩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起初,女儿向我提出自己想单独整理衣橱的想法时,我也曾一度地犹豫过,但最终还是持有一种观看的态度答应了。因为女儿这么小,是否有这个能力和足够的耐性把衣橱打理好,还是个未知数。可是,实践证明女儿做到了,而且做得还很好。看着女儿每次都是把洗干净的衣服叠整齐后,分门别类地去放在好,心里格外欣慰。如果当时我没有答应女儿的要求,不给她这次尝试的机会的话,相信到现在还只能是我一手操办,自己劳累不说,女儿也失去了这个宝贵的成长机会了。所以,放开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则比我们想象中做得更好,更优秀。
4、把选择权教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我们总把孩子视为私有,甚至以“你是我生的,我有权利把你如何如何”来训斥孩子。我们总想以自己的体验和成长模,来塑造孩子的未来,却忽视了孩子本来只是借我们而来,他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我们只能引导,却不可以灌输,我们不能让孩子象我们自己,因为孩子的外延是无限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哲学家——纪伯伦,曾在《论孩子》这首诗歌中这样写道: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