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庭教育中的平等(转)

15年前 [03-07 20:43 周六]

 家庭教育中的平等(转)

(提纲)

“平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大家都知道:有了平等才会有公正,才会有正义,才会有和谐。但是这个非常朴素的道理落实在家庭教育中,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我想在这里先讲一个小故事,(案例:孩子眼里的世界)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是不是可以联想一下,父母应该以怎样的姿态与孩子交流?是蹲下来,把自己摆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调整好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了解他们的想法,进入他们的内心。否则,我们很容易犯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错误,有意无意地误解和伤害我们的孩子。

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也正是我们今天讲座的主题,父母应该与孩子平等。但是根据有关调查,目前在我国家庭教育当中真正能够做到讲民主,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这样的家庭占比不到20%。可见“平等”落实在家庭教育中的实际情况并不理想。

有人可能会质疑,如果强调与孩子平等,那如何去体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作用呢,换言之如何体现家长的权威性呢?我想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象一个单位需要领导一样,一个家庭也需要领队,父母就是家庭的领队,你可以听取孩子的意见,但最终把握方向的是你。这一点概括起来,可以理解为,对孩子一生有影响的事情,必须听从父母的。比如我们培养孩子从小按时起居,尊敬师长,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等等,这些做人方面的教育不允许孩子自行其是,因为一个习惯的养成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这里说的平等,是指用平等思维,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成长的权利,而并不是否定家长的权威性。

我将分三个部分来展开这个话题。第一部分是我对家庭教育中平等思维概念的理解。第二部分是平等思维在家庭教育中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是与孩子平等相处的基本要素。

一、我对平等思维概念的理解

(一)平等思维是共成长共承担共分享。

孩子与父母一样有责任去关怀家庭中其他成员,同时分享家庭的精神和物资,也就是说要体现孩子也是家庭的1/3孩子只有在家庭中首先学会承担责任,才能为以后承担社会责任做好准备。如果剥夺孩子在家庭中承担责任的机会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

我很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一个家庭,是为了每个成员而存在,是为了支撑和帮助每个家庭成员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它包含的意思,除了前面说到的承担和分享,还有另外一层就是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因为孩子是成长中的生命,生命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用一不变的教养方式去教育孩子。

(二)平等思维是父母子女之间恰当的心理位置。

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种是父母高高在上,独断专行;另一种恰好相反,孩子高高在上,刁蛮任性。这两种倾向都容易造成家庭内部功能失调,以致影响每个成员的正常成长。因为在这两种倾向背后,往往是父母对孩子学业上的特别期待。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得孩子难得有喘息的机会。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不会引起冲突或者冲突不明显,到了青春期以后,他可能会以一种彻底的反抗,来打击和摧毁父母的期望。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来说,他不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样,他觉得我这样全心全意地为着你,心甘情愿付出一切,你为什么还要反抗我呢?父母感到非常委屈、伤感、痛苦,甚至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其实孩子并非不爱父母,他只是用这种冷漠与拒绝来与父母保持距离,因为他知道一旦距离拉近,父母又会重提那些“好好学习”之类的陈词滥调。这就形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一种不恰当的心理距离。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不太好把握的。(唐曾磊博客案例:家长的期望孩子的压力)

 

所以根据平等思维:是不是给孩子造成了压力,不是家长自己主观上想不想给孩子制造压力,而是孩子是不是从跟家长的交流中感受到了压力。所以家长的角色任务,不是对孩子提要求或命令,而是提出合理化建议。

象这个家长这样的情况,我也做过类似的咨询(我的建议:四步走)

 

(三)我认为平等思维是理性看待差异化存在。

今天的孩子在文化观念上、生方式上与父母有了所谓“代沟”,这是应该值得我们高兴的事情,因为没有代沟说明孩子没有超越父母,没有发展。孩子不是父母的克隆,他们是发展起来的新一代,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种差异,宽容和允许他们与我们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喜好。比如孩子爱玩电脑游戏,爱看漫画书,追捧偶象等等,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要做的是去正确地引导,而不是排斥,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要善于向孩子学习,去弄清楚他感兴趣的那些事情以及兴趣背后的原因。

(三)平等思维是以唤醒自尊为目的教育过程。教育当然不可能没有批评,没有惩罚,当孩子说了或者做了不合适的事情,我们肯定要给予批评甚至惩罚,但越是批评与惩罚孩子,就越要尊重孩子,换个角度来理解批评惩罚时候的尊重,也就是说,你批评或者处罚孩子,不是为了去制服他、去打击他,而是为了让他真正明白你所要讲的道理,并且认真地去思考他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说过:“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去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并且成为他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绝好地说明,没有人能代替孩子成长,只有自我教育才是形成个人品德的根本动力。

第二部分:家庭教育中平等思维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与孩子平等呢,它到底有什么好处?我想有这么几点:

一是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很形象的话: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他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的机会,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给予引导。

很多父母忽略与孩子建立这种伴侣关系(案例:住校生)

 

还有许多孩子碰到过这样的情景: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看电视或看小说的时间,父母马上出现在身边,让孩子抓紧时间学正课。这是家长把自己变成了监狱长,让孩子不胜其烦,有的孩子感叹:我要是没有这份亲情该多好。显然父母的爱成了孩子的负累。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往往呈螺旋上升态势,在这个过程中,有进退有起伏,在他退步和起伏的时候有可能正好是他的蓄能期,为下一次的快速上升储备能量。那么家长的眼光就要放得长远一些,不要为一时的进退焦虑指责。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欣赏孩子,给予积极的鼓励。

二是平等思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差不多是每个家庭最关注的问题。父母与孩子平等相处,孩子就敢于并且乐于与父母交流,那么家长就可以更接近、更直接地研究孩子的各种兴趣是如何产生、巩固、变化以及消退的全过程,从而给予有针对性地引导。

(案例:游戏爱好者,中考满分)

第三,平等思维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孩子总是在想了解世界,在父母眼里平平常常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可能充满新奇,很多小孩子都有探索和创造的热情。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的故事,他在箩筐里孵鸡蛋,被称为他以后成为大发明家的童年特征,其实很多小孩子都有类似的举动,(案例:饼干屑,孩子的画)

    第四,平等思维有利于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家庭教育侵占学校教育的范畴,只看分数不见人,只会教导和督促孩子学习功课,而忽略自主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孩子可能很听话,很顺从,但其实也蛮可怜的,因为他可能一辈子活在父母的影子下,没有自我。看过一则笑话,子女60岁,父母80多岁,已经是两对老人家了,60岁的儿子出门,80

的老母在身后追着喊:孩子,记着吃药!

    许多父母喜欢干涉孩子,喜欢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案例:小丽的氢气球)。

    科学观察已经证明,掌握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离开实践,知识就是死板的,有了实践过程,知识才能转化成武装孩子的力量。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选择的自由,给孩子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个人只有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才会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即使不能从这件事情中获得成功,他也会从中感到快乐和幸福。

 

   第三部分:与孩子平等相处的基本要素

一是思想上建立民主意识。我们知道,小孩子来到人世,他是什么都要学习的,因此有时候他难免会闹出一些大人眼中的笑话。我们要允许他们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走一些弯路,要允许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

(案例:鲁迅和儿子的对话)

二是在言行上体现规则意识。我们说家庭教育要讲民主,家长要与孩子平等相处,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对孩子放任自流,恰恰相反,父母对孩子的言行举止是要有一定限制的。

很多家长接受了对孩子要民主的观点,但是过度了,走向极端。

三是在价值观上要体现阳光意识。有些家庭看似民主,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把孩子当作成人看待,什么话都不回避孩子,包括他们所看到的社会阴暗面,不加选择地在孩子面前议论;包括向孩子抱怨个人经历中的种种不如意,给孩子面临的生活下一些灰暗的定语。

(案例:冷漠的父母)

四是在人际关系上体现诚信意识。诚信就是言而有信,说话算数,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小,说话比较随意,比如,答应周六带孩子去动物园,可是到了那一天,家长有事不能去,或者没什么原因就是不想去了,也不对孩子作出解释,家长这样单方毁约,孩子自然会觉得委屈,这就是没有把孩子放在平等位置,不讲诚信。

 我想,父母对孩子的承诺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不兑现,特殊原因无法兑现,也要给出解释,争取孩子理解。我们知道,现代社会充满契约关系,我们这样引导孩子从小建立诚信意识,那么他将来走上社会,也会效仿,以同样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他事。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