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早期教育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

15年前 [10-27 11:26 周二]

早期教育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
   
关于早期环境、早期经验、早期教育在人的智力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幼儿教育学家的注意。近年来,随着各方面实验资料的积累,许多国家早期教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1.
早期教育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关键
    19
世纪末期,法国有一个农民在森林中找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他完全赤身露体,一丝不挂,喜欢吃树根和野生果子,根本不关心人类社会的一切,没有人的记忆力、判断力和模仿能力。他的行为像在笼子里的动物,智力与白痴儿完全一样。后来在一位医生的照顾和训练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理解语言,会说一些话。经了解,这个孩子大约是在四五岁时被遗弃在森林里的,以后在森林中独自生活,死的威胁、生存的本能使他适应了森林的严酷环境。由于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他的智力得不到发展,像个白痴一样。
   
印度的“狼孩”是最为闻名的。卡玛拉回到人类社会以后,四年内只学会6个单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岁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几句话。卡玛拉一直活到16岁,尽管是一个大姑娘,可是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狼孩”的故事同样说明了人类早期生活经验的重要性。如果早期生活离开了人类社会环境,错过了人类智力发展的“关键期”,那么就会丧失人类智力具有的一切特点。

心理学家认为,7岁前特别是5岁前,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之所以是关键期,一方面这个时期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期;另一方面如不抓住这个关键期进行教育,将在人的智力发展上,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据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二三岁是儿童口头语发展的最佳年龄,在这期间,让儿童学说话迅速而又容易;四五岁是儿童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这个年龄阶段是儿童的形象知觉发展的敏感期,因此识字能力较强。
   
根据日本木村久一的理论,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遵循着递减规律的。比如说,生下来具有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就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实现的机会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还受差异规律支配,事实上,人才既有大器早成,也有大器晚成
   
郭沫若同志则称之为天资递减律。他指出,生理条件有其发展规律,一般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这就是说,年龄小的时候生理条件的作用大,年龄大了这种作用就逐渐减少,甚至减少到零。这是因为先天的资质只是给人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条件,智慧才能的发展主要还是后天的教育与社会实践。如果后天不努力,天资再好也终将泯没。我国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十岁的神童,二十岁的才子,三十岁的凡人,四十岁的老而不死。”这有趣地说明了天资递减律。

2、早期教育的启蒙作用和终生的奠基作用

家庭,是孩子一生接受最初、最早教育的地方;家长,其中特别是父母,是孩子不可任意选择的首任教师。

婴幼儿的头脑像一张白纸,很容易涂上各种颜色。在孩子生活的早期,家长和家庭生活对他们实施着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极为深刻的烙印,很难消失,专家称做“刻印作用”。家长实施的各种教育,他们终生不忘,成为他们一生成长的基石。

有人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孩子是家长的翻版”,父母是孩子的启老师。

卡尔·威特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人,不是决定于天赋多少,而是决定于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就是那些只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

有一对夫妇,年轻而充满活力,他们的观念是:有了孩子,趁他还小的时候应该去外面多玩一些,否则,等孩子长大后要教育他就没有时间了。生下孩子后就去国外旅行,把孩子委托给一位亲戚,亲戚又因为工作极忙,而将孩子交给管家喂养。他们在英国住了一年,又去法国住了一年,后来还去了美国和非洲,他们几乎走遍了全世界。

5年后,当他们从国外回来,发生的事令他们目瞪口呆。孩子根本不认识他们,把他们当陌生人看待。晚上,孩子拒绝和父母同睡。满嘴粗话,成天在外面和一群捣蛋鬼玩、打架、干坏事、欺负更弱小的孩子。不肯读书识字。不服管教,每当他们教导孩子时,只会看到孩子陌生而冷漠的目光。父母将所有的过错怪罪于女管家,女管家被赶走。自此,孩子变的郁郁寡欢,在睡梦中呼唤管家的名字。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有好几次离家出走。

可见,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这种做法有失天性。

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重视早期的家庭教育。我国近代爱国将领朱庆澜先生用染丝来说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他说“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养了6年,好象第一道染缸。6岁进了学堂,就好似第二道染缸。20岁以后出了学堂,到社会上同人办事,好似第三道染缸。”他认为,关键是第一、第二道染缸打上红底子。即使后来受到不好的影响,红底子也不会很快变化。假如第一、第二道染缸染成了黑底子,即使后来受到好的教育和影响,原来的黑底子也难退去。可见早期教育为一生发展的奠基作用。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