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个案分析
油田某小学二年级女生刘琳琳,父母离婚有一年多了,而且关系闹得很僵。当时把她判给了爸爸。于是,妈妈给琳琳讲了很多爸爸的坏话。爸爸无论如何就是不许女儿再给妈妈说话了。后来双方又各自成立了新的家庭。爸爸新找的媳妇起先对琳琳也非常体贴照顾,可琳琳就是感受不到。爸爸是个司机,时常不在家,真正照顾琳琳的就是她的奶奶了。老人非常溺爱孩子,她感觉孩子不在父母身边,实在可怜,于是就觉得让孩子吃好、玩好就是爱孩子,根本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也不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
据琳琳的任课老师说:刘琳琳原来是一个聪明、活泼、好学上进的孩子。可是这个学年以来,整天眼睛黯然无光,泪迹斑斑。她像有自闭症一样,不和别的同学交流。任凭别的同学怎么跟她说话,她也不理人家。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回答问题。课下不完成作业,成绩急剧下降。
当前,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很多情绪不稳定、学习成绩下降的孩子,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刘琳琳就是典型的一例。原本聪明、活泼、好学上进的孩子,就是因为父母离异,家庭重组,使孩子脆弱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需要家长和老师给于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家庭教育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奥巴马从小生活在离异家庭。奥巴马的父亲是肯尼亚的黑人穆斯林,母亲安·邓纳姆是美国一名白人女教师。1961年,奥巴马刚出生不到一年,他的爸爸老奥巴马获得了两个求学机会,一个是纽约新学院大学提供的足够一家三口在纽约生活的优厚奖学金,一个是去哈佛大学读经济学博士。老奥巴马选择了哈佛大学最好的教育。1964年,安·邓纳姆提出离婚,老奥巴马没有异议。此后,老奥巴马带着另一个美国女子去了肯尼亚老家工作。后来奥巴马随母亲与继父在印度尼西亚生活了4年。
本来,安·邓纳姆有很多理由对老奥巴马愤怒。她一边带儿子一边求学,生活非常拮据。然而,安没有表现过对老奥巴马的愤怒。实际上,每当和儿子谈起他的爸爸,安说的都是优点。她对奥巴马说,他爸爸聪明,幽默,擅长乐器,有一副好嗓子……
不仅如此,而且或许更重要的收获是,妈妈这样谈到爸爸,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父母离婚给奥巴马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他的内心不仅不必分裂,还学到了豁达,也学会了如何在糟糕的情形下看到积极的一面。这可能是奥巴马现在展现出的乐观性格的重要缘由。在奥巴马谈到妈妈时说:“我认为,她是我所知道的最仁慈、拥有最高尚灵魂的人,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她”。美国民主党内初选中,尽管一开始希拉里占据明显上风,并在后来也给他造成过严重挑战,但奥巴马和他的竞选阵营从未乱过阵脚,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还有一个与刘琳淋类似的例子:我邻居有个男孩刚上小学一年级,那时他父母正在闹离婚。那段时间他很胆小,爱哭。二年级时,变得暴躁,蛮横、无理。具有监护权的母亲常对我说:她每次到他父亲那边,爷爷奶奶和父亲就给他买吃的、买穿的,给他钱花,并教他与母亲作对,而孩子认为这些才是爱他。母亲的严厉就使他反感,从而处处与母亲作对。后来母亲再婚,继父为了和孩子相处好,处处顺着他,买这买那,有求必应,他更是有恃无恐。为了得到更多爱,他在继父,母亲那边说父亲和爷爷奶奶的不是,到了那边又说母亲和继父的不是,双方大人更是追问打听、恶意攻击对方,使孩子造成了性格上的扭曲。 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教会他们正确认识、对待不同的爱。例如让他们知道,有的爱为什么更严厉了(因为父母的艰辛希望在你身上得到收获);有的爱为什么成了溺爱(因为你很少去和他们在一起生活,只能用物质上来满足你、补偿你);为什么有的爱成了讨好的爱(那时想和你好好相处,让这个父亲或母亲得到你的好感和承认)。其次,做好家长的工作,让离异的双方体谅孩子处在中间那两难尴尬的处境,认识到不正确对待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从而相互配合,让孩子健康成长,从这一两难尴尬的处境中解脱出来
对离异后又重组的家庭,老师要协调好继父或继母与孩子的关系,促进重组家庭的和谐。首先让继父或继母要认识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不如满足他们生活、学习、精神上的需求。例如:生活起居、一日三餐、检查作业,讨论问题,一起游戏郊游,投其爱好。
总之,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去研究、探索,掌握更多、更新的教育技巧。
您尚未登录系统